講移民,大概2012年已經開始,雨傘運動又令一批人萌生移民念頭。對於飽食終日或生活安好者,其實無甚影響,韓劇仍然好看,afternoon tea那件餅還是一樣甜。今年這班人驚覺火燒後欄,盤算可能要走——所謂走,仍是思考階段。
轉工與移民的導火線
其實移民有點像轉工,只是更大陣仗。未有概念的可以先這樣推想。
一個人想轉工可以有很多原因,例如工作做悶了、工作上學的東西學完了、沒有晉升機會、同事不咬弦、想升職或有更好發展。這些是積極轉工的原因,想轉工可以先在求職市場看看最新招聘、查詢獵頭公司、問問朋友有什麼新機會等。這個情况不需先辭職,可以騎牛搵馬。
有些則是消極因素必須走,例如搭上沉船,公司睇怕好快執笠;工作量極大,一人做兩人工作;公司環境差,連最鍾意返工的香港人都不高興等等,這些就會促使一些人頂不住,寧願裸辭再找工作。但若本身薪高糧準,還是會有些人拖得就拖。例如投資銀行部剛入職的同事,日呻夜呻要轉工,呻足一年呻到樹葉都落,還是不捨得轉,就是這個情况,人工高,社會地位高,不捨得走。不喜歡但捨不得轉行,大有人在。
其實香港一直有人移居外國,例如大公司可以申請調職海外分部,或工作假期後找到長工。有朋友在澳洲工作假期發現自己喜歡當地生活,又結識了另一半,買了農場就當起農夫,落地生根,過着充滿陽光的生活。這是積極移民的例子。
到外國升學是另一門徑,無論是本科、碩士或博士,很多人到外地讀書是為了留低工作,根據友校就業中心的同事所言,今年國際學生的收生開始困難,因為國際學生來港上大學是為了工作機會,現在信心動搖,又怕外資撤出,加上肺炎,他們都對來港升學有所保留。本地國際學校的學生本來留港升讀大學的,現在只要外國有任何一間大學收,通常都不留下。
中產移民機會成本高
現在香港的政治環境,各人有不同看法、承受能力及機會成本。悲觀的人希望盡快出走,條件較差也會考慮,算是消極移民。青年從無到有,去外地從頭來,無什麼可以輸。有錢佬全球有投資和物業,本來就四海為家。專業中產則困於薪高糧準,很多專業行業去到外國,醫生護士律師建築師,減薪幾成之餘還要交更多稅。有小孩的比較能割捨,因為大人能屈能伸,但小孩不可以,條數計及小孩的教育及未來,就得出要走的決定。
1990年代有小學校長,移民後在加拿大做機場安檢。小學前校長在機場幫人安檢時碰到舊同事,尷尬不已,那是後話。現在又有小學校長到外地頂了家cafe來做,以前管理學校,現在親力親為冲檸茶。走不難,但着陸是否以自己理想的模式就是另一回事——開cafe是很多人的夢想,但又是否你所想?
最優秀的人可以選擇,不是全港最優秀,而是以全球最優秀而言。勞動階層去到西方社會若能融入,因有工會及勞工保障,可能過得比香港更舒適。但中產就要取捨生活模式了。其實,港人嚮往的西方發達社會,職業之於社會地位及薪金的分野沒香港般大,勞動階層工會勢力較強,社會感覺較平等,去派對介紹自己不以職業為先,新移民受歧視、語言障礙、文化融入問題較大。
要考慮是否轉工,是要將現在份工的工作性質、工作環境(包括同事、硬件、公司文化、上司等)、薪金、未來發展機會等,比較另一份工的條件。大家都有找工作找到「伏工」的經驗,例如面試才知工資是底薪花紅不是全薪,入職了才覺工作量很大、身邊同事不停辭職,或人事是非太多,但又難以回到以前工作等。如果入職前不認識入面工作的人,就只能靠網上評比,獵頭公司為了做成一單生意收佣,也可能隱藏公司的缺點,最後每個部門工作環境不相同,誰做主管分別也大。未能掌握新工資訊,從一份伏工跳到另一份伏工的事,時有發生。
說回移民,其實也是考慮工作條件、居住環境、收入、未來發展機會等。有人先去嘗試一年半載,不成功就回港;有的做太空人,把家人送過去,再在兩面試着辦生意等,都是試水溫而不曬冷的做法。若政治形勢突然改變,這個試水溫的空間亦會被壓縮。就算做了盡職調查,還是要一定適應力去對當前需要作應變。
全球化及科技進步的挑戰
但現在科技進步,做當地生意有時不一定要在當地,所以1990年代那種移民方式可能有所轉變,不能同日而語。例如台灣,由於香港人工較高,居住在台灣的港人,管理香港的網店、接些freelance工作,用香港價接job請台灣人做,已經夠錢在台灣生活,比在台灣本土打工賺更多。科技改變令移民模式更多樣。
不過,這也意味着,即使人去到當地,當地的機會都不一定屬於你,而是屬於地球上具競爭力的人。如果直接找台灣人做更經濟,為什麼還要用香港價呢?若科技發展到一個程度,未來身處德國的醫生,可幫身在中國的病人遙距用機械人做手術,那麼就算醫生移民當地,也搶不到頂尖醫生的生意了。
香港的對外形象向來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搵錢地方,人工高、稅率低、生活多姿多采,要山有山,要水有水,美食佳餚,只是住得衰。長遠而言,若東方之珠失色,經濟發展停滯,人才流失,生意不來港,就不見得各行各業的收益可以在國際間仍然高企,行業的監管及阻礙外來競爭的城牆或許可多撐一會兒,但這些城牆也許慢慢會被拆毁,就將香港工作生活的溢價與其他地方拉近,「搵錢」這個香港最吸引人的元素也就湮沒了。
世紀初時我們已在談論全球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。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,各行各業一直以來很受外在因素干預。香港人思考移民問題,就是思考如何直接面對全球化的挑戰。
做香港人的歷史現實,可能就是「借來的地方,借來的時間」,每30年一次移民潮,或半將就或積極地成為世界公民。移民不移民,不是問別人一句就有答案的。你有幾鍾意香港?你的國際流動性有多大?每個人需要理解自身,然後坦白回應自心。
作者是港大經管學院講師
September 01, 2020 at 08:04AM
https://ift.tt/3jBrLw9
移民不移民(文:阮穎嫻) (09:00) - 20200901 - 文摘- 即時新聞 - 明報新聞網
https://ift.tt/2UTGmco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