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上就死了。一過這個年齡,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。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,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兒的時代所說的,所做的,所想的,所喜歡的,一天天的重覆,而且重覆的方式越來越機械,越來越脫腔走板。」——《約翰·克里斯多夫》羅曼羅蘭
什麽是職業倦怠?
有人說:職業倦怠就是,你有工作能力,但是你卻喪失了工作動力。
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,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Freudenberger研究发現,社會服務性職位需要較多的情緒性工作(emotionalwork),面對較多人際壓力源,長年的精力耗損,使得工作熱誠容易消退,進而產生對人漠不關心以及對工作持負面態度的症候,他稱其為工作倦怠(job burnout)。
隨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等人把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,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症稱為職業倦怠。
研究認為,職業倦怠包括三個維度,分別是:情緒耗竭(emotional exhaustion)、去人性化(cynicism)和自我效能降低(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- efficacy)。
情緒耗竭: 指一種過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資源的耗竭感;壓力過大,能量感缺乏,特別容易疲勞;
去人性化: 也叫玩世不恭,指對他人消極、冷淡、過分隔離、憤世嫉俗等態度和情緒;
自我效能感降低: 指傾向於對自己做出消極的評價,伴隨無力感、抑郁感。
簡單說來就是:「心好累、不高興、我不行。」
職業倦怠為什麽會發生?
1. 缺乏正向激勵
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,很大程度上是缺少正向激勵。
這些正向激勵,既包括物質激勵,比如升職、加薪等,也包括精神激勵,類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所說的「愛與歸屬」,「自我成長」的需要。
其中,被賞識、被尊重和被喜愛都屬於「愛和歸屬感」的需要;在工作中學到了新東西,有收獲感,能力得到提升,自我價值有所實現等,都屬於「自我實現」的部分。
很多時候,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是交織產生的,比如升職、加薪等物質激勵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被認可、被肯定等精神上的滿足。
而當我們在工作中,長期得不到物質或精神刺激的時候,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。
有的朋友可能會說:「收入很重要,但是我更看重的,是自己的價值感。」他們所說的價值感,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激勵。
試想一下,如果我們的工作內容單一刻板,缺乏挑戰,又或者我們從事的工作內容總是變動,職能總是調整,長期的失控感,都容易讓人感無助,從而對所做的事甚至對自我產生懷疑。
August 31, 2020 at 09:44AM
https://ift.tt/34QoJjk
如何消除職業倦怠,讓你工作不再生不如死?心理師教你4個方法輕鬆克服 - 風傳媒
https://ift.tt/2UTGmco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